对联,又称楹联、春联、对子等,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对联短小凝练,讲究对仗、平仄、用典,且与诗赋文章、书法篆刻、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等密切互动,与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对联虽然家喻户晓,人们却未必知其所以然。忽视对联的基本常识和美学规则,缺乏鉴赏对联的能力,就会误解、错用对联,贻笑大方。
该书以程章灿教授在南京大学开设的“对联课”讲稿为基础,精心修订而成。十二讲分列主题,从对联的起源与用途讲起,到对联的平仄声律、典故运用、句式修辞,再到庆贺联、哀挽联、名胜联、书房联和集句联等各类对联的形式、写作与运用,溯源循流,并融合相关的古典美学理论,结合文史掌故展开作品赏鉴,可谓厚积薄发、深入浅出;行文则通俗晓畅、活泼有趣,堪称“大家小书”,是写给广大读者的对联知识普及性读本。
讲在前面
一、 课程缘起
二、 参考书
第一讲 对联的起源与用途
一、 对联的起源
二、 对联与南京的因缘
三、 对联的用途
第二讲 对联与平仄声律
一、 分辨四声
二、 对联句的平仄重点
三、 对联的平仄格律
第三讲 对联与用典
一、 语言的芯片
二、 典故的功能
三、 对联用典举例
第四讲 对联句式与修辞
一、 对联的句式分类
二、 对联的修辞分类
三、 对联句式与修辞
四、 习作点评
第五讲 庆贺联(上)
一、 春联及其他节庆联
二、 开业庆贺联
三、 周年庆贺联
四、 习作点评
第六讲 庆贺联(下)
一、 婚联写作套路
二、 寿联写作要领
三、 习作点评
第七讲 哀挽联
一、 挽联的渊源
二、 挽联写作要领
三、 习作点评
第八讲 名胜联
一、 题写风景与名胜联起源
二、 名胜联分类
三、 名胜联写作要领
四、 习作点评
第九讲 书房联与集句联
一、 书房联
二、 集句联
三、 习作点评
第十讲 对联别格
一、 对联别格的特点
二、 对联别格的分类
三、 习作点评
第十一讲 无情对与诗钟
一、 无情对
二、 从无情对到诗钟
三、 嵌字格诗钟
四、 分咏格诗钟
五、 习作点评
第十二讲 对联书写与展示
一、 对联的书写与展示
二、 集字联的书写与展示
我在南京大学教书35年,面向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开设过课程。在面向本科生开设的课程中,有一门是“韵文格律与习作”。这门课比较特殊,既有概论性的知识介绍,也有实用性的技法讲解,还有各体韵文的习作训练与评讲。
课程开设了若干年,学生们都觉得蛮有意思。不过,课程内容比较多,不仅包括韵文概论,而且包括古诗、律绝、长短调词、对联等各种韵文形式,只用36个课时就要讲完这些内容,不免有些仓促。
毫无疑问,对联是韵文的基础,也是韵文中流传最广、适用性最广的一种样式,但对联毕竟只是我这门课程的一部分,没有办法充分展开。
2008年,我最后一次开设“韵文格律与习作”,此后由于工作重心调整,这门课程改由其他教师讲授。
时隔十四年之后,2022年春天,我在南京大学首次开讲“对联课”。这是一门DIY课程,面向全校各个院系的本科生。
在南京大学的课程体系中,DIY课程比较有特色,它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开设的。学生好比是点餐的食客,又好比听戏的观众,有很大的主动权。就“对联课”来说,听课的诸位还不止是食客或观众,他们也参与一些“烹饪”和“演出”工作。这一点似乎更能体现课程的“DIY”的精神。
选课的都是本科生,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推算在2008年的时候,他们大多数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大一点的,也才刚上小学。想到这一点,我不禁平添许多喟叹。
令人高兴的是,与对联相比,我们都很年轻。对联已经1000多岁了,在这位千龄老者面前,我时常感到自己的稚拙无知,也不免因此产生世事沧桑的感慨,好在这位老者“童叟无欺”,他几乎对所有人都是和霭可亲的。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对联是最短小精悍的,也是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副对联,短的不到十字,长的也就几十字,超过百字的就算是超长的另类,是“巨无霸”。人人都见过对联,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对联作品。
讲授这门对联课,我希望达到两个目的。
第一,希望同学们通过这门课,真正了解对联这种文艺样式,明白什么样的对联是真正好的作品。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场合,我们会与古人或今人的对联作品不期而遇,要有能力理解、鉴赏,甚至有能力订正、润色。这就是与对联互动的能力。
第二,当今社会有很多场合用得到对联,希望大家能够掌握不同场合对联写作的基本规范。对联写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娴熟掌握各体对联的写作要领,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两个目的,第一个着眼于知,第二个着眼于行,合起来就是知行并重。同学们既要开阔视野,多看多读,广见博闻,也要多写多改,在“实战训练”中积累经验,二者缺一不可,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对联有广阔的社会应用面,文学性、实用性和游戏性兼而有之,在吟咏推敲的过程中,可以寓教于乐,也可以寓学于乐。我希望,这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对联课共十二讲,每周一讲,每讲两个课时,围绕一个主题,讲授之外,还安排习作训练。我会在课程中安排时间,点评习作。对于对联课来说,点评习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很重要的课堂互动和师生交流。
据我个人的经验,点评习作很费力,也费时,如果交作业的人太多,就有可能照顾不过来,所以,我规定听课者以15人为限。这一点请大家谅解。这门课没有期末考试,把12次习作的成绩平均下来,就是课程的最终成绩。
这本书是以课程讲授为基础,作了较大修改。感谢所有选课同学,同意我使用他们在课上的习作。前几次习作训练比较简单,点评部分从略。
有关对联的参考书很多,我将其分为如下三类,每一类推荐两三种书。
第一类是通论性著作。这类书市面上最多,良莠不齐。我推荐如下两本。
第一本是白化文撰写的《闲谈写对联》,有中华书局、北京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等不同版本。白化文生前任教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曾经担任中国楹联学会顾问,学识渊博。这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篇幅适中,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也颇受市场欢迎,因此被不断重版。
另外一本是湖南学者余德全撰写的《对联通》。此书比较重视对联在结构形式上的特色,尤其重视对联平仄格式中的重要规则之一马蹄韵的运用,举例分析颇为详细,值得参考。余德全于对联之道情有独钟,1985年就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过《对联纵横谈》一书。《对联通》一书可以说是其数十年钻研对联学的集成。白、余两位先生皆精通对联写作,都是知行合一的行家。
第二类是联话类作品。
200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龚联寿主编的《联话丛编》,堪称是联话的渊薮,后来又有人增补。
联话有三种属性。
首先,它有诗文评的属性。联话与诗话、词话、曲话、赋话等同类,是中国传统诗文评的一支,针对的是对联这种特殊的文艺样式。
其次,它有掌故的属性。有关对联撰作的背景经过或者轶事掌故,构成联话的主要内容,为理解和欣赏对联增加了很多趣味性。
第三,它有选本的属性。很多联话可以视为分类编撰的对联选本。
比如清人梁章钜辑撰的《楹联丛话》,全书共十二卷,分为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附集字)、杂缀(附谐语)等十类,各卷重点一目了然,便于分类欣赏。《楹联丛话》面世之后,颇受欢迎,梁章钜贾其馀勇,又编撰了《楹联续话》和《楹联三话》。
今人张伯驹的《素月楼联语》也很有意思,值得推荐。这本书共四卷,分为故事、祠宇、名胜、集句、嵌字、歇后、巧对、谐联等类别,结构与《楹联丛话》类似,实出一辙,趣味性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外,联话一类的书名目繁多,透过书名,往往可以顾名思义,推测其编选者的用心,揣摩其立场与趣味,甚至看出各书不同的特色。比如,《滑稽联话》就是以富有趣味的游戏滑稽联为重点。
第三类比较复杂,难以归纳命名,我姑且称之为“积学”之书。“积学”二字,出自《文心雕龙·神思》。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教导我们,创作要有神思,就必须“积学以储宝”。
研习对联,不仅要多读通论性和联话类的书,还要开阔视野,多积累历史文化知识。这一方面的书,我推荐如下两本。
第一本是蔡东藩《中国传统联对作法》,有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的排印版。蔡东藩是生活在晚清民国时代的一位渊博学者,他撰写的十一部历朝通俗演义最为有名,传播很广。
这本《中国传统联对作法》最突出的优点,并不是其书名所标榜的作法,也不是书中详细分析过的对联的各种体制及其特点,而是其搜集整理的各种对联材料,包括岁时、地理、政务、道德、人伦、职业、祠宇、食货、庆贺、哀挽、年齿、姓氏、岁次、居处、市肆等,不仅涉及面广,材料丰富,而且实用性很强。
以姓氏类为例,书中列举了576个姓氏,辑录各姓氏名人的典故材料,并排列为对偶。又如岁次类,列举了从甲子到癸亥(所谓“六十年一甲子”)的对偶案例,很有启发性。总之,这本书很像一部对联专用类书,也是很方便读者检索和参考利用的工具书。
另一本是启功的《汉语现象论丛》,中华书局出版。这本书并不是专门讲对联的,而是从语法、修辞等视角展开,分析汉语中的若干特殊现象。我特别推荐书中所收录的《古代诗歌骈文的语法问题》《从单字词的灵活性谈到旧体诗的修辞问题》以及《诗文声律论稿》。启功先生的文章与他的讲课一样,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这三篇文章对我们开拓思路,更好理解对联的形式结构和语法修辞很有帮助。
很多书都有助于“积学”,多多益善,但课堂上列举太多参考书,容易模糊焦点,这里就略举几种,到此为止。
作者简介
程章灿,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1983),南京大学文学博士(1989),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译著、随笔三十余种,其中关于南京的文史随笔“南京三书”有《旧时燕:文学之都的传奇》《山围故国:旧闻新语读南京》《潮打石城》;诗词普及读物有《唐诗入门》《南北朝诗选》等。
股票配资集中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