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处戈章第五原文: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弯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崚赠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滥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译文:写“戈”字的方法,笔画落下时如同长松斜倚在溪谷旁,似乎快要倾倒,又像百钧重的弓刚刚拉满。在“戈”字的书写中,蕴含着深奥的道理,难以完全领会。书写时放开笔势如同弓弦满拉箭矢即将射出,收笔时则像猛虎与龙争斗般矫健有力;直线部分如同矗立在山谷边缘的劲松,曲线部分则像悬挂在水中的钓钩。笔画的棱角仿佛穿透了银河,笔势的反转如同山崖上的落石。天门腾跃而地门跳跃,四海泛滥而五岳封闭。玉烛明亮却遮住了日月的光辉,绚烂的花纹在锦缎上翻滚。赏析:“处戈章第五”是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一部分,专门论述了“戈”字的书写技巧。王羲之通过对“戈”字笔画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其书法艺术的高度造诣。他将“戈”字的笔画比作长松、百钧之弓、猛虎与龙的争斗、劲松、悬钩等自然景象,不仅形象地描述了笔画的形态,还赋予了笔画以生动的动态感和力量感。这种比喻手法不仅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戈”字的书写之美,还体现了王羲之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此外,王羲之还通过对笔画的细致刻画,强调了书法中“意在笔先”的重要性,即在下笔之前,心中已有明确的构想和布局,这样才能写出既美观又富有表现力的字。健壮章第六原文:夫以屈脚之法,弯弯如角弓之张,'鸟'、'焉'、'为'、'乌'之类是也。立人之法,如鸟之在柱首,'圩'、'和'之类是也。腕脚之法,如壮士之屈臂,'凤'、'飞'、'凡'、'气'之例是也。急引急牵,如云中之掣电,'日'、'月'、'目'、'因'之例是也。腕脚挑斡,上捺下燃,终始转折,悉令和韵,勿使蜂腰鹤膝。放纵宜存气力,视笔取势,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钩,方刚对敌。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书进有功也。牵引深妙,皎在目前,发动精神,提撕志意,挑剔精思,秘不可传。夫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畔,斡转令取登对,勿使腰中伤慢,视笔取势,直截而下,趣义常存,无不醒悟。译文:关于“屈脚”(即“戈”字的钩)的书写方法,弯曲的部分要像拉满的角弓,“鸟”、“焉”、“为”、“乌”等字的钩就是这样。立人的书写方法,要像鸟站在柱子顶端,“圩”、“和”等字的立人就是这样。腕脚的书写方法,要像壮士屈曲的手臂,“凤”、“飞”、“凡”、“气”等字的钩就是这样。快速的引笔和牵连,要像云中闪电般迅速,“日”、“月”、“目”、“因”等字就是这样。腕脚的挑动和斡旋,上捺下燃,从始至终的转折都要和谐顺畅,避免出现蜂腰鹤膝(即笔画中间细两端粗的情况)。放纵的笔画要保持气力,观察笔势,行笔中要显得开阔,像勇士伸出钩子准备战斗。麒麟斗角,老虎与龙牙相争,筋节紧握拳头,身体勇猛健壮。按照这种方法练习,书法水平会不断提高。牵引的技巧深奥而美妙,明明白白地展现在眼前,能够激发精神,提升意志,激发精思,这是难以言传的。写右边的折角时,要快速向下牵拉,稍微打开左边,转动笔锋使其对称,不要使中间部分过于缓慢,观察笔势,直接而果断地下笔,意义常在,让人豁然开朗。赏析:“健壮章第六”主要探讨了书法中“屈脚”(即“戈”字的钩)、立人、腕脚等笔画的书写技巧。王羲之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如“角弓之张”、“鸟之在柱首”、“壮士之屈臂”等,形象地描述了这些笔画的形态和力度。这些比喻不仅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笔画的美感,还强调了书法中“力”与“美”的结合。王羲之特别强调了笔画的和谐与流畅,要求在书写过程中避免出现“蜂腰鹤膝”等不协调的现象。他还指出,放纵的笔画要保持气力,行笔中要显得开阔,这样才能表现出书法的气势和力量。此外,王羲之还提到了书法中的“牵引”技巧,强调了这种技巧的深奥和美妙,以及它对激发精神、提升意志的重要作用。这些论述不仅对书法技术有指导意义,也体现了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教悟章第七原文: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宜粗于左畔,横贵于纤,竖贵乎粗。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及出其牙锋,展转翻笔之处,即宜察而用之。译文:在书写汉字时,中间的笔画不能颠倒左右的位置:右侧的笔画应该比左侧的笔画粗一些,横画要细一些,竖画要粗一些。分间布白时,远近的距离要均匀,上下要协调,这样字才会自然平稳。笔画之间应当互相遮掩,不要孤立地露出形状或突出笔锋,特别是在转折和翻笔的地方,要仔细观察并适当运用。赏析:“教悟章第七”主要讨论了汉字书写中的结构和布局技巧。王羲之强调了汉字书写中笔画位置的重要性,特别是中间笔画的左右关系。他指出,右侧的笔画应该比左侧的笔画粗一些,横画要细一些,竖画要粗一些,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字形更加稳定和美观。此外,王羲之还强调了分间布白的重要性,要求远近的距离要均匀,上下要协调,这样字才会显得自然平稳。他还特别提到,笔画之间应当互相遮掩,避免孤立地露出形状或突出笔锋,特别是在转折和翻笔的地方,要仔细观察并适当运用。这些技巧不仅有助于提高汉字的美观度,还能增强字的整体感和和谐感。王羲之的这些论述体现了他对汉字结构和布局的深刻理解,对后世的书法学习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观彩章第八原文: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幸,押即合也。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庭。憩笔者俟失,慈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息笔者遥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厥笔者成机,促抽上旬使伤长。厥,谓其美也。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抽之。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总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叠笔者时劣,缓不宜长。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广谓快键,又不宜迟及修补也。译文:在临摹文章时,用笔的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有些笔画需要藏锋,藏锋是在笔腹内部开始的。侧笔的笔画较弱,不宜抽细且紧。押笔是从笔腹内部开始并压下去。还有人说,押笔即合笔。结笔时要逐渐聚集,逐步完成。要理解其中的妙理,观察其中的不同。憩笔时要等待失误,观察笔势的长短;如果失误,右边的笔画要稍微欠一些。息笔时要慢慢追上,息止的姿态要向上,长时间后要收紧。蹙笔是指捺角,即将笔画的末端收缩;“将”意味着笔画的末尾要尽量缩短。下笔要缓慢,要找准位置,不宜过长或过短。战笔是指笔画之间的组合,战是阵势,合是叶状。缓笔不宜过长或过短。厥笔是指笔画的美感,快速抽笔使其缩短。厥意味着笔画的美。观察笔画的形势,临摹时要灵活应对,这是最妙的地方。带笔是指回转进入,装束字形,字要干净整洁,起笔和下笔的力度要有轻重之分。完成笔画后要反笔抽回。翻笔是指快速翻转笔势,不宜长腰短项。叠笔时要适时收缩,缓慢时不宜过长。起笔时不要直接下笔,要在笔腹内部提起,不要暴露笔尖。起笔和止笔都要取势,确保不失节奏。打笔时要广泛展开,从宽到窄,快速展开,不宜迟缓或修补。赏析:“观彩章第八”详细探讨了书法中各种笔法的运用技巧。王羲之列举了多种不同的笔法,如藏锋、侧笔、押笔、结笔、憩笔、息笔、蹙笔、战笔、厥笔、带笔、翻笔、叠笔、起笔、打笔等,并对每种笔法的特性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些笔法不仅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还提高了书法的技巧性和艺术性。王羲之特别强调了笔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要求在临摹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观察笔画的形势,灵活应对,这是最妙的地方。此外,他还强调了笔画之间的和谐与协调,要求笔画之间要互相遮掩,避免孤立地露出形状或突出笔锋。这些论述不仅对书法技术有指导意义,也体现了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开要章第九原文: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锋铦来去之则,反复往还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作)不宜迟,不宜缓;而脚不宜赊,腹不宜促,又不宜斜角,不宜峻,不用作其棱角。二字合体,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译文:书写汉字的笔势,是非常讲究的,笔锋的来去规则,反复往还的方法,都需要在熟练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下笔。书写时不宜迟缓,不宜缓慢;笔画的脚部不宜过长,腹部不宜过紧,也不宜有斜角或过于峻峭,不应有明显的棱角。两个字合成一体时,不宜过宽,重叠部分不宜过长。单独的字不宜过小,复合的字不宜过大;密集的字胜过稀疏的字,短的字胜过长的字。赏析:“开要章第九”主要探讨了书写汉字时的笔势和结构技巧。王羲之强调了笔势的复杂性和技巧性,指出笔锋的来去规则和反复往还的方法需要在熟练观察的基础上才能掌握。他特别强调了书写时的速度和节奏,要求不宜迟缓或缓慢,以保持笔势的流畅和连贯。此外,他还对笔画的各个部分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如脚部不宜过长,腹部不宜过紧,避免斜角和峻峭,不应有明显的棱角。这些细节的处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字的美观度,还能增强字的整体感和和谐感。王羲之还特别提到,两个字合成一体时,不宜过宽,重叠部分不宜过长;单独的字不宜过小,复合的字不宜过大。他强调了“密胜乎疏,短胜乎长”的原则,即密集的字胜过稀疏的字,短的字胜过长的字。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汉字的书写,也对后世的书法学习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节制章第十原文: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是则头轻尾重,不相胜任。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不舒展也。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诸处伤慢。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肢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言其阔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欤!译文:学习书法和书写汉字时,必须遵循正确的法则。字的形态,不能上宽下窄;如果是这样,就会头轻尾重,不协调。不宜过于紧密,过于紧密就像疾病缠身一样,不舒展。也不宜过于稀疏,过于稀疏就像溺水的鸟一样,各处都显得松弛。不宜过长,过长就像死蛇挂在树上,腰肢无力。不宜过短,过短就像踩死的蛤蟆,显得扁平。这些都是大忌,不可不慎重对待。赏析:“节制章第十”主要讨论了书法中的结构和比例问题。王羲之强调了书法的基本法则,指出字的形态不能上宽下窄,否则会显得头轻尾重,不协调。他特别强调了字的密度和间距,指出过于紧密会使字显得不舒展,过于稀疏会使字显得松弛。他还提到了字的长度,指出过长会使字显得无力,过短会使字显得扁平。这些原则不仅有助于提高字的美观度,还能增强字的整体感和和谐感。王羲之的这些论述体现了他对书法结构和比例的深刻理解,对后世的书法学习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察论章第十一原文:临书安帖之方,至妙无穷。或有回驾返鹊之饰,变体则于行中;或有生成临谷之戈,放龙笺于纸上,彻笔则峰烟云起,如万剑之相成;落纸则椑循施张,蹙踏江波之锦。若不端严手指,无以表记心灵。吾务斯道,废寝忘餐,悬历岁年,今乃稍称矣。译文:临摹书法和安排字帖的方法,非常精妙,变化无穷。有时会有回驾返鹊的装饰,变体则在行书中;有时会有生成临谷的“戈”字,放在龙笺上,笔锋一动则如峰烟云起,如万剑相交;落纸时则如江波上的锦缎。如果手指不端正,就无法表达内心的意念。我致力于书法,废寝忘餐,历经多年,如今才略有成就。赏析:“察论章第十一”主要探讨了临摹书法和安排字帖的方法。王羲之指出,临摹书法和安排字帖的方法非常精妙,变化无穷。他列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如“回驾返鹊”、“生成临谷之戈”等,这些例子不仅展示了书法的多样性,还体现了书法的美感和艺术性。王羲之特别强调了手指的端正,指出手指的姿势直接影响到书法的表现力。他提到自己致力于书法,废寝忘餐,历经多年,才略有成就。这些论述不仅体现了王羲之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也反映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深厚造诣和不懈努力。譬成章第十二原文:凡学书之道,有多种焉。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若拟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难成。但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方圆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小字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大字难,而慢展毫头。如是则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予《乐毅论》一本,书为家宝,学此得成,自然成就,勿以难学而自情焉。译文:学习书法的方法有很多。初学者要模仿范本,缓慢下笔以确定字的形态,匆忙则会失去规矩。如果只是为了眼前的急用,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要字形端正,手腕灵活,方圆大小各不相犯。不要因为小字容易而匆忙行笔,也不要因为大字难而缓慢展开笔头。如果这样做,字的筋骨就会不均衡,生与死混淆。如果一个点画错了位置,就像美人瞎了一只眼睛;如果一笔画错了节拍,就像壮士折断了一只手臂。我有一本《乐毅论》,是家中的宝贝,学习它可以取得成就,自然会有收获,不要因为难学而自暴自弃。赏析:“譬成章第十二”主要探讨了学习书法的方法和态度。王羲之指出,学习书法的方法有很多,初学者要模仿范本,缓慢下笔以确定字的形态,匆忙则会失去规矩。他特别强调了字形的端正和手腕的灵活,指出方圆大小各不相犯。他还提醒学习者不要因为小字容易而匆忙行笔,也不要因为大字难而缓慢展开笔头,以免字的筋骨不均衡,生与死混淆。王羲之用“美人之病一目”和“壮士之折一肱”来形容一个点画或一笔画的错误对整个字的影响,形象地说明了书法中细节的重要性。最后,他提到自己有一本《乐毅论》,是家中的宝贝,学习它可以取得成就,自然会有收获,不要因为难学而自暴自弃。这些论述不仅对书法学习者有指导意义,也体现了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END以上内容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并欢迎补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集中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